立體構成概論

我們生活在三維世界中,日常所接觸的各種物體,小到一隻螞蟻,大到摩天大樓,都具有“三維形態”的共性問題加以研究,探索立體形態各元素之間的構成法則,提高與形態創作能力。立體構成同時還包括對材料媒介運用的研究。

雖然我們時刻都在接觸和感受三維形態,但我們更多的卻是用平面的思維來思考和表現它們,這就使我們的三維創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三維形態與二維造型之間的區別在與,三維形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的外形,由於比二維造型多了一個維度,就要求不僅具有前面,而且具有側面,上面、下面、後面等多視點、多角度的造型意識,視點和造型的增加,也大幅度地擴展了造型的表現領域。三維立體造型和二維造型另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三維造型是要具備能承受地心引力的力學性堅實結構,部分還須有抵抗風、雨、雪、地震等各種外力影響的能力,如各種建築等。此外,在立體造型領域,還能使形體產生真實運動,這是二維領域所無法想像和實現的。

通過對立體構成的學習,應該掌握觀察立體、創造立體、把握立體方法,培養立體創造的創新意識,熟練運用各種材質,創造出富有美感和實用功效的立體造型。


立體構成簡介

作為研究形態創造與造型設計的獨立學科 。 所涉及的學科建築設計、 室內設計 、 工業造型 、 雕塑 、 廣告等設計行業。 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與空間感的圖案及繪畫藝術外,其它各類造型藝術都應劃歸立體藝術與立體造型設計的範疇。 它們的特點是,以實體佔有空間、限定空間、並與空間一同構成新的環境、新的視覺產物。 由此,人們給了它們一個最摩登的稱謂:“空間藝術”。

立體構成也稱為空間構成。 立體構成是以一定的材料 、以視覺為基礎,以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美好的形體。 它是研究立體造型各元素的構成法則。 其任務是,揭開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 闡明立體設計的基本原理。

造型基礎就是研究關於形象、形體、形狀、狀態及其變化的理論及方法。這些「形象」、「形體」與「形狀」都是造型設計中的視覺傳達載體,正如語言文字一樣,它以形態語言的形式表達設計者的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形態學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應是類似于一種語言體系,使用造型說話,使用造型組織語言,塑造形體,甚至於闡述故事。造型學的意義也就在於造型語言體系,使設計者更全面更系統地認識造型,了解造型變化規律,形成造型形態語言的能力,掌握正確的造型方法和規則,同時要理解造型與功能、造型與美學的關係,也就是如何運用造型來表達的系統,及表達的規則與方法,造型學正是力圖建立一個解決這樣問題的系統。


立體構成起源

“構成主義”中的“ 構成 ”一詞與要談的“構成”有很大區別。

“構成”的源流,首先是來自20世紀初在前蘇聯的構成主義運動。

“ 包浩斯 ”(Bauhaus)設計師20世紀著名的設計學院,從成立到被迫關閉只有短短的13年時間,卻培養出了一批在各個設計領域中領先的人才,嶄新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教育思想是包浩斯成為現代設計地發源的。

包浩斯的藝術教育家們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構成教育自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引入中國,成為中國所有藝術院校共用的基礎課程, 日本的大學不僅把構成教育作為基礎課程,而且變成為一門專業,在構成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立體構成概念特徵及作用

立體構成是一門研究在三維空間中如何將立體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賦予個性的美的立體形態的學科。

整個立體構成的過程是一個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 任何形態可以還原到點、線、面,而點、線、面又可以組合成任何形態。

立體構成的探求包括對材料形、色、質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強度的探求,加工工藝等物理效能的探求這樣幾個方面。

立體構成是對實際的空間和形體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和探討的過程。 空間的範圍決定了人類活動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間卻又受佔據空間的形體的限制,藝術家要在空間裡表述自己的設想,自然要創造空間裡的形體。

立體構成中形態與形狀有著本質的區別,物體中的某個形狀僅是形態的無數面向中的一個面向的外廓,而形態是由無數形狀構成的一個綜合體。


立體構成與平面構成的關係

立體構成是由二維平面形象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構成表現,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聯繫的是:它們都是一種藝術訓練,引導了解造型觀念,訓練抽象構成能力,培養審美觀,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區別的是:立體構成是三維度的實體形態與空間形態的構成。 結構上要符合力學的要求,材料也影響和豐富形式語言的表達。 立體是用厚度來塑造形態、它是製作出來的。 同時立體構成離不開材料、工藝、力學、美學,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體現。


立體構成包浩斯構成理論

在現代設計史上, 包浩斯構成理論及其教育體系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 成立於1919年的包浩斯設計學院,不僅有在建築史上被稱為設計經典的校舍,更有獨樹一幟的設計理念和教育思想。 它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成為現代設計師的搖籃。以至有人評價它是現代設計真正的開端。

包浩斯構成理論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歐洲的產業革命為它的產生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社會變革是新思想、新觀念的催生婆, 英國的產業革命在由手工轉向機械化生產的過程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 導致產品外觀設計與產品的材料、工藝、結構、功能的矛盾急劇加深,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務之急。 包浩斯以它敏銳的視覺,針對性地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

一、藝術與技術的統一;

二、 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三、設計要遵循自然和客觀規律進行;

這些無疑體現出現代設計的觀念和意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是對當時設計思潮的批判和否定。 包浩斯構成理論是美學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包浩斯構成理論教育的成功在於它的教育思想、 教育審美產生了極大的凝聚力. 吸引了許多在藝術上卓有建樹的大師加盟,使包浩斯充滿了活力和生氣。 在校長格羅佩斯旗下,先後有荷蘭風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 現代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 、 保羅·克利 、 霍利·納克 、阿爾巴斯任教。 他們高舉反傳統的旗幟,與傳統派代表人物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立了嶄新的教學體系、其思想內涵詮釋出劃時代的意義,折射出包浩斯構成理論教育的光彩,體現出教育思想的經典。

包浩斯在教育的實踐中強調教育的主體(即學生 )要培養實際動手能力,解決實踐能力強弱的問題,將動手和動腦的訓練貫穿於設計的全過程。 在構成學框架內確定這些目的和任務,其意義無疑是深遠的。 基於這種指導思想,它還強調不僅要培養學生獨立的設計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

堅持不懈的努力確立了構成理論在包浩斯的主導地位,以建築為主幹,然後擴展到工業設計。 真正體現包浩斯價值和成就感的是構成. 這在那些充滿強烈構成形式感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證。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構成學莫定了包浩斯的歷史地位,而立體構成更是在包浩斯的成就中錦上添花,體現得更為集中、典型。 例如阿爾巴斯在“紙造型”、“紙切割造型”, 莫霍利·納古在體積空間、結構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就。 一旦重新認識在紙上的構成藝術和形式美的藝術感染力,就會對他們所奠定的立體構成基礎,更對他們充滿激情的創造情有獨鍾。

包浩斯對構成研究的成功還得益於它將材料作為創造形態的基礎。 產品不單要造型美,還要材質美. 二者有機的統一和協調才產生了設計的活力. 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體現產品的美感。 莫霍利·納吉就是通過發現材料自身的美感,然後將它們重新組合設計的。 無論是廢棄的金屬零件、機器還是其他,他都會從中尋找出客體的美。

通過主觀的創造實現主客體的統一,並創造出真正的空間語言。 馬塞爾·布羅伊爾對材料的性能有著獨到的研究、在材料的替代方面不斷探索,並獲得成功。 他以鋼管代替木材應用於家具,既能進行大批量生產,又能體現現代設計理念,不能不承認他的探索精神。 正是他的成功開創了現代設計的道路,在材料與設計的結合上深刻地影響著設計師的觀念,對傳統觀念產生了巨大衝擊。 另一位教育家伊頓致力於材料、肌理的研究,並運用於教學中。 他讓學生從形形色色的材料中通過視覺和触覺的親身體驗,加強對材料的感性認識和運用。

在造型的表現上,包浩斯構成的主要表現形式體現出荷蘭風格派的主張。 “一切作品都要盡量簡化為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如立方體、圓錐體、球體、 長方體 ,或是正方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進行實踐,這種以幾何形體構建的結構具有理性的邏輯思維,加上標準化的色彩,使人容易學習抽象造型,並掌握其規律、原理,進而通過不同的設計將其體現出來。如燈具、家具、染織品與建築、廣告等都惟有強烈的幾何形式感,特別是建築與工業設計以追求簡潔為時尚,更體現出構成的科學性、合理性。

包浩斯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它是完美無缺的,它的理性化思維恰恰成為它的局限性,並對工業設計造成負面影響。 在藝術中忽視“有機生命”,在設計中過於理性而缺乏人性,產品設計不考慮人性化,使設計走上了形式主義退路。 但它卻給現代的設計師以啟示,那就是光有理性創造還不夠,一個具有現代設計理念的設計者更需要情感的創造力,當理性與情感的創造力結合,才會產生巨大的效應。


立體構成基礎特性

人們生活在各種三維的形態環境中,從日常使用的各種物品 ,到所居住的環境。 乃至人類自身和整個宇宙 ,無一不是三維形態,因此與二維空間相比,三維空間與人更加息息相關。 人們雖然生活在三維形態中。 但常常習慣於從平面的角度去思考、在平面上表現造型,無形中具有平面的造型觀念和意識。 因此,從平面到立體。 從二維到三維必須要有立體的空間意識和觀念,掌握三維造型的基本原理和知識。

作為藝術設計基礎之一的立體構成,就是培養人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意識,研究和探討在三維空間中如何用立體造型要素和語言,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創造出富有個性和審美價值的立體空間形態的學科。 通過對立體形態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立體造型的基礎知識和表現鼓法,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態。

立體構成由於自身的構成性,因而具有極強的理性特徵,並運用分解與組合的方法子以體現。 所謂分解就是將一個完整的造型對象分解為若干個基本造型要素,實際上是將形態還原到員原始的基本狀態:而組合則是直接將最基本的造型要素按照立體造型原理重新組合成新的形態的設計。

抽象性是立體構成的又一顯著特徵。 抽像對於立體形態的表現有著積極的意義。 它通過理性構成展示形態的風采。 儘管抽象形態與具象形態有區別,但是體現在抽象形態中的形式美原理. 特別是來自設計者內心的充滿激情的藝術感受. 必然給人們的感官帶來藝術的感受。 而抽象並不是完全排斥具象,具象形態中許多新奇的造型可以成為立體造型的借鑒和抽象的啟示。

系統性對於立體構成的表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為立體構成的表現不是單一的,它涉及許多其他綜合性問題,例如建築的立體構成,涉及機械、工藝、技術、材料等諸多因素。 因此,在研究造型、製作形態時必須充分考慮上述問題。 不同的材料都要有其相應的加工工藝和方法,同種形態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藝會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材料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也會由於加工機械的性能不同對形態產生影響。 要使立體構成具有理想的形態表現,就必須進行周密的思考,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控制,才能創造出新穎的形態。


立體構成設計理念

設計是人類特有的、有意識的創造性行為,是對其生活各層面進行規劃和提升的思考與表現過程。 設計不僅涉及到生產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研究,還涉及到自然科學的諸多領域,它包括環境與建築、工業與產品、視傳與展示等,小到鈕扣 、 別針 ,大到宇宙飛船 。 設計涉及人類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生產的綜合性科學。

構成教育是以20世紀40年代德國包浩斯(Hansbau)學院開設“三大構成”全新課程為起點,依照荷蘭風格派所主張的“一切作品都要盡量簡化為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如立方體、圓錐體、球體、長方體或是正方體、三角形、矩形等等”的觀點來展開教學的,以此把幾何形的表達形式推廣到專業設計中。

立體形態的生成本質是透過外力作用和內力的運動變化所構築的,形態構成就是以形態要素或材料為素材,按照視覺效果力學或精神力學原理進行組合,進行立體創造的設計構想。 是立體構成要素點、線、面、體的移動、旋轉、擺動、擴大及扭曲、彎曲、切割、展開、折疊、穿透、膨脹、混合等運動形式之空間構成。


立體構成的物件

立體構成的物件分為三方面.一是"構成 "形態的基本要素,如點、線、面、體、空間等。二是製作形態的材料,如木材、石材、金屬等。三是材料構成過程中的形式要素,如平衡,對稱、對比、調和、韻律、意境等等。

點、線、面、體、空間是“構成“的基本要素,在三維空間使用這些要素進行構成和在三維空間有很大不同。因此,在立體構成中,對形態要素的研究仍然非常重要。

對製作形態的材料要加工以研究,是因為各種材料所具有的強度、重量、肌理、質感、柔硬等特性都不同,例如用植物纖維、石膏、粘泥製作成的同一外形的物體,其給人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幾乎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應用與立體構成。此外,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處理手段,材料所具有的獨特性也會因加工機械的性能而決定其形狀。因此,對材料的研究也是立體構成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運用點、線、面、體、空間等形態要素,可以創造出各種立體,運用各種材料可以賦予立體各種的特性,而構成之間的各種關係也是影響立體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各要素之間的主從關係、比例關係、平衡關係、對比關係等等,都關係到立體構成的視覺效果和優劣評判。因此,對其的研究也是學習立體構成的一個重要內容。


立體構成的學習方法

學習立體構成,需要抱有堅定的信念和開拓精神,從立體造型的特點出發,不斷訓練空間轉換能力和立體想像力,培養對形體的概括、提煉和聯想想像立,這就要求學習者應該具有良好與敏銳的造型意識和恰當的表現方法。

一、想像力是學習立體構成必須具備發能力之一。

從平面的形轉為立體的態,沒有想像力是無法實現的。立體形態的想像力是完成立體構成創作的基本能力,我們需要通過對基礎造型的學習,訓練,提高自己由平面進入立體空間轉換能力和立體想像立。

二、學會觀察

“自然是偉大的設計師、在那裏深藏著一切原理。” 觀察能力是一切視覺活動的必備條件,對自然的觀察,是超越物象的表像而達到的對物質內在結構的理解,並借此獲得對物件結構性質的完整認識和整體把握,從而達到對形體的超然的體驗,使我們獲得對自然的獨特感受能力。通過對結構的分析我們的思維就會產生創意性的想像,從而為進一步的構想和設計奠定基礎,想像力與創造力就是對自然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和對於形體結構的創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