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文化的地理透視

色彩文化在交通工具中的潛能

人類在天然的色彩環境中認識、使用和開發色彩,賦予色彩人類生理、心理和傳統文化等人文意義,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如哲學、服飾、建築、繪畫、工藝等領域均離不開色彩的渲染,色彩感受和審美滲透了人們生活,色彩成為人類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起著區別事物、傳遞資訊、美化生活等作用,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色彩文化。

色彩文化不僅能夠影射文化區域(集團)的文化特性,而且能夠鑄造文化區域(集團)的新文化特性,因而經常可以作為文化區域(集團)間相互區別的標誌之一,成為考察文化區域(集團)自然、人文特徵的一個切入點,也是進行成功的文化交流、商品流通、資訊傳遞的條件之一。

影響色彩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

1、自然環境

色彩文化是人類對環境進行適應的結果。原始社會的先民們衣食住行完全依賴自然,這時候的色彩文化只能是對自然色彩的直接利用。隨著人類認識水準和生產能力的提高,逐漸掌握了一些色彩利用規律,如在烈日炎炎的南方或夏季,衣著素淡有助於反射陽光以圖涼爽;在千里冰封的北國或冬季,深暖色衣物令人感到溫暖。不同的環境人類有著不同的色彩適應以達到與環境和諧一致。

在建築時人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黃土高原窯洞、山區居民的石房、林區居民的竹木樓等既方便實用,又能使建築色彩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宛若天成。不同區域對同一類建築色彩的處理也不同,同樣是佛教廟宇的牆面,北方多用土紅色,江南則用土黃色,具有各自的建築文化傳統,大陸有名的佛寺多建在深山中,廟宇呈紅色,透射出一種“深山藏古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蘊,新疆喀什綠白色的高大的清真寺群矗立在乾旱的黃土地上,猶如大漠中的一片綠洲、綠洲中的一泓清泉。這些色彩都起到了滋潤當地環境的作用。

人們對所處環境中山水、土地、動植物、火等自然物的崇拜,導致他們對這些自然物的原有色彩產生崇尚心理。如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民族對黃土地、黃河的崇拜衍生了尚黃傳統;雪山的聖潔使生活其中的藏民產生了對白色的崇尚心理,但高原高寒的環境又使他們對火產生崇拜心理,因而紅黃等暖色調衣飾也深受藏民喜愛。各民族的色彩崇尚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保持較穩定的態勢,形成本民族的色彩文化傳統並一代代傳承。

自然環境變遷導致色彩崇拜的改變。納西族色彩信仰有多次重大變化,顯然與納西族古代作為遊動性較強的畜牧民族不斷改變生存空間具有密切關係。在納西族尚黑階段,它活動於川西南地區的高山大川之間。空間狹小封閉,景色幽深玄奧,以黑為代表的暗色成為主導性色彩,從而喚起人們的黑色意識乃至黑色崇拜。隋唐以後,納西先民之主體紛紛南遷,進入雲南西北部瀕鄰藏族和白族的廣大地域。這裏土地平闊、視野遼闊,加之玉龍雪山、哈巴雪山、白馬雪山等連綿不斷,自然環境顯得雄奇而明亮,容易喚起人們的白色意識,更為有趣的是由於獨特地理環境造成眾多黑水和白水並存的現象,這種奇妙的自然環境對納西族先民接受黑白二元色彩文化形成完美對應。

2、經濟技術

色彩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水準休戚相關。色彩文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單純到既注重實用又講究美觀的發展過程。如美國學者肯與貝林根據調查將色名發展按出現時間的先後分為七個階段。色彩名稱的多少與經濟發展水準成正相關關係,反映出人們對色彩認識、運用、創造的能力的提高,同時色彩名稱不斷豐富過程就是色彩文化不斷豐富的過程。

色彩工藝推動色彩文化的發展。如果細加考察中國陶器發展史就會發現,彩陶在起源上稍晚于素陶出現,原因之一就是彩陶總是比素陶有著更高的彩繪技術,所以在陶器產生的初期,人們在工藝和觀念上皆無法達到彩陶的條件。彩陶從其發生到消亡其色彩大致經歷了初期單一粗糙到中期的複雜精美,一直到晚期的簡單率樸這樣一個演變過程。

3、哲學思想

受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思想的影響,青、黃、赤、白、黑被確定為正色,其他色定為間色,正色代表正統的地位。“五色”被人為的與“陰剛”與“五行”等學說相結合,使色彩文化滲透到哲學領域,給古代哲學披上一層彩色外衣,既豐富了哲學的內容,又增加了色彩的內涵。陰陽五行說中的色相環,以黃為中點按照青、紅、白、黑的順序進行螺旋式週期性迴圈,其顏色分別對應四方和四季等事象,從而包含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儒家色彩文化強調“禮”、“仁”觀念,極力維護周時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正色和間色賦予尊卑、貴*等級的象徵意義,代表君臣民上下級關係,色彩服飾不可混淆,更不可顛倒。同時儒家肯定了色彩的美學價值,“比德”是儒家色彩文化的重要特色。從儒家色彩觀念看來,色彩之所以美是因為色彩裝飾暗示人的美德,儒家的這種類比思維方式對中國色彩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我國戲劇臉譜色彩斑斕,不同色彩化妝賦予特定的寓意。

道家由於從總體上是一種出世、無為的哲學流派,在色彩觀上主張“無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極而眾美從之”(《刻忌》),體現在藝術上追求無色之美。道家喜歡黑、白、青等平淡素淨之色,這在中國的傳統工藝和繪畫藝術中體現的較為突出,中國的瓷器、漆器、帛畫、水墨山水畫無一不是受道家思想的色彩觀的影響。

4、宗教信仰

宗教對人類的行為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宗教教徒自身的約束更加明顯。由於宗教的神秘性,對各種神的非理性的崇信,對教義、教規、經典的無條件服從,使人們產生了穩定的色彩信仰。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色彩崇尚,如佛教尚黃和白,道教尚黑和黃,儒教尚青,伊斯蘭教尚白,本教是藏族古代盛行的原始宗教,其色彩主張是尚白厭黑。即使是同種宗教,不同的派別也會存在不同的色彩崇拜,如藏傳佛教甯瑪派尚紅、噶舉派尚白、格魯派尚黃等。

由於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等各種信仰所呈現出來的色彩文化可謂五彩繽紛。如前文所說的土家、白族等因白虎圖騰而尚白;彝、拉祜、阿昌等族因黑虎圖騰而尚黑;哈尼族由於紅石頭和黑石頭的創世傳說,所以常以紅色頭飾和黑色衣裝為美;基諾族的尚白與女祖先阿嫫小白密切相關。

5、政治因素

色彩進入政治領域具有了更加豐寓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階級性。政治因素對色彩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干擾和強制力。在五行相生相剋原理和天人感應思想的“帝德學說”影響下,黃色成為中華民族倍受推崇之色,黃色代表士,是中央之色,象徵中央政權以及國土之義,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所專有,普通人不能隨便使用。但它作為帝王至尊之色也存在一個曲折變化過程。在“改正朔,易服色”推崇之下,秦朝水德,“農服旄旌節旗皆上(尚)黑”。漢代建立,漢文帝中明崇尚土德,服色尚黃。東漢崇尚火德,服色尚赤,魏晉宋齊梁陳各代服色皆尚黃。到了唐朝建立,始初沿襲隋制,皇帝以黃袍為常服,隨後即禁士庶著黃色服裝,從此黃袍成為皇帝的專用服裝,所以後來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做了皇帝,俗稱“黃袍加身”。據有關資料記載,明代尚朱(赤、紅),皇帝服裝便紅羅弊滕,朱鞋赤舄。清朝接受歷代色德五行觀念服色又轉而尚黃。

6、生態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類的審美情趣在不斷變化,世界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各國環保意識普遍增強,國外以“SUN、SEA、SAND”為主題的“3S旅遊”風靡一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藍色的大海一直是海洋文明的孕育之所,現在也成為我們大陸文明所嚮往的理想之地。中國也即將進入“小康”社會,追求“碧水、監天、綠地”的“生態旅遊”、“綠色旅遊”成為時尚,“綠色食品”“綠色GDP”成為人們流行的口頭禪,綠色代表著生態、健康和文明。

7、文化擴散因素

中國古代社會的黃色在皇家貴族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到了近現代由於受美國彩色連環畫YELLOWBOY(黃色幼童)的影響,黃色的文化意義發生根本變化,我國1936年出版的《國語辭典》中的“黃色刊物”一詞,編者是這樣注釋的:“謂以低級趣味爭取讀者之刊物,因半世紀前美國紐約的《世界報》以黃色之漫畫互爭銷路而有此稱”。“黃”除有時在“黃金時間”指代寶貴意義外,常常用來象徵禍害,如“黃色圖片”、“黃色書刊”、“黃色網站”等低級下流之物。同時很多活動中的違規行為和產品品質不合格問題,常常被警示“黃牌”信號,“黃色”從至高無尚的地位跌入“黃色下流”的深淵。

色彩的偏好與人的心理、生理基礎也有密切關係,因性別、年齡、性格不同而不同。在非個性化的傳統社會裏色彩的運用受到限制,隨著人類社會逐漸走向現代文明,色彩文化的個性化會越來越突出。

色彩文化的影響因素是複雜多樣的,每一種色彩文化出現都不是單一要素造成的。同一個限制因素在不同的條件下產生的後果也不盡相同,在分析某一區域(集團)色彩文化限制因素時一定要作綜合具體的分析。